陆康相关评论

   

 

与中国文脉接轨的“心画”

胡建君

 

一、展厅文化与书斋文化

书法篆刻家陆康先生大隐于市,藏身于海,除去友朋约聚,很少在社会公开场合高调露面。他才情绝高,更能守得寂寞,安然栖居于自家领地。惟有自由的精神,才能驾驭丰沛的灵魂。也因为心中自有日月,便能在平淡的安居中感知光阴的厚意。正如他所言“生活要艺术化,艺术要生活化”,日子或激扬或平淡,陆康先生从来不偕俗、不将就、不随便,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或许,这是一种贵族式的完美主义。

近几年陆康先生蜗居虹桥潜心整理先祖陆澹安文稿之余,也投身教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任教,并创立了美院的书法篆刻专业,担任研究生导师。在近几年的研究生面试中,他发现一个问题,每次问学生研究生阶段有什么打算,学生几乎清一色地回答希望进入全国书法展览,这让他有些遗憾和意外。确实,进入国展意味着很多平步青云的机会,但也意味着对于某些规则、标准与形式的迎合与投机的心态,功利指向比较明确,而不一定能呈现真我性情与自由创造。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书法已不是生活和日常的必需,而分化为两大类,即展厅文化和书斋文化中的书法呈现。展厅书法需要大空间与大格局,同样映衬着书法家的胸怀与气度。而书斋文化和家庭文化的书法更需要摒弃躁动的宁静致远,直面内心。陆康先生认为若有能力兼顾二者为最佳,否则可择一而从。他更推崇的书法应该是“心画”,“以我手写我心”,首先满足一种自我实现的功能与视觉审美的传达。

现代家庭大多依然设置有书房、书桌,有空余的墙面需要装饰或张挂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加追慕一种文人空间式的娴静与旧日的优雅。作为书斋雅玩的文人书法与篆刻,撇开世俗功利与浮华,日益成为红尘中的净土与心灵依托。源于此,陆康先生此次受邀在“大沪繁花”空间尝试了一次亦古亦今的书法篆刻个展,安静萧散,形式多样,整体既有堂皇的庙堂气又有宁静的书斋气。其书法作品既完美适用于展厅展示又适合家庭书斋的张挂点缀,一见之下让人赏心悦目,神清气宁,可以想见写字时的沉着静气与洒落胸怀,正如他自己的一方印面文字:“此生只愿作闲人”。

陆康先生自身古文功底极佳,又能谐俗同乐,他的个展除了普通的展示意义之外,更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感应与互动。所以其书法作品不是简单抄写古文诗词,而是选取与内心志趣情怀相通的词句或接地气的文字,折射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心怀。比如“但愿人长久”,“风物长宜放眼量”,还有《小窗幽记》中的“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吟咏有真得,不解脱终为套语。”以及“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壶酒来。”乃至“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佛系”、“蛮拼的”等网络词汇,不一而足。时而直击人心,令人悄焉动容,时而剑走偏锋,令人会心一笑。

展厅书法的装裱装框方式亦下足功夫,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却个个呼应协调,使得整体素雅而有格调,即便小字也有大气象与大格局,令人注目流连,百读不厌。陆康先生认为,书法艺术不能全是展厅文化,生活更不能展厅化。出了展厅,这些作品依旧可以上得厅堂,与书斋完美匹配,才算成功的作品。陆康先生认为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复归于日升月落的平凡日常,才能持之久远。

陆康先生从小跟随祖父澹安公熟读经史,古文功底深厚,且旦夕过从、时相请益的都是陈巨来、刘海粟、朱大可、郑逸梅、潘伯鹰、谢之光、朱屺瞻、钱瘦铁、周炼霞、钱君匋这些名家。那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煊赫时代,往者更不可复矣。那些大家风范、文人情怀、书斋气质,或许早早流淌在他的血脉之中,这正是中国传统文脉的接续,也是他在字里行间悄然打动众人的原因。

 

二、金石气与装饰味

陆康先生说自己算是非常勤奋的,一般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半,他都在自己的寓所著书、写字或刻印,此生没有双休日,从无间断。晚上常风雨无阻地外出与好友同乐聚餐,为在长时间的辛苦专注之后,寻求放松。当年祖父澹安公常与他分享各种应酬与雅集故事,“满堂花醉三千客”的景象也令他欢喜向往。

于是,陆康一半属于白天,一半属于黑夜。黑夜因为有他,便有了美好图景:那一定是星月朗照的夜,还有灿烂的人间焰火升空,有率意谈噱,有纵情欢笑,有热忱掌声;白天则在沉默中述作编纂,刀笔不歇,凡事恭谨恪勤,无敢逸豫。寒来暑往,每一天便在如此极动与极静的状态中行进,那就是他平凡而精彩的日常。

陆康先生十六岁师事陈巨来,受其诲教,很规矩地从《十钟山房印举》入手,潜心把陈家隽秀妍润的风格学到极致。而才气纵横如他,又可以剑走偏锋,旁逸斜出,别具自家面貌。和融通达如其个性,不论取法古玺、秦铸或是汉凿,都各有心得,能够淹贯百家而渊雅独存。

印如其人。他的元朱文亦行气静穆,干净秀逸,极工致而富笔意。自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奠基定型的元朱文,经七百多年漫长岁月的演变,有如封存的陈酿,不断地发酵微调,到陈巨来而至陆康的时代,已散发出馥郁的窖香,更进入光风霁月的境界。一印既成,神情轩朗,工稳中不失朴茂,细谨处曲尽雍容,复见尔雅之风。元朱文巨匠陈巨来晚年曾大力推许弟子陆康:“近观其所作,果蹊径别开,恢恢乎游刃有余,时或如峦鸟相逐,奇花初胎,时或雄拔出之,则燕赵儿控紫骝于旷汉,有忽过新丰还归细柳之概。溯往衡今,循序而进,十年之后,执印坛牛耳者,舍生其谁耶?陆生其勉旃。”大师确有慧眼,一语道破未来。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这是陆康身上对立平衡的两端,却又能做到平心定气、万法归一。大概因为骨子里的自在通达、求新求变、追求领风气之先,在很长时间里,陆康左手婉约,右手豪放,精谨之余,同时倚重浑朴雄放、行云流水的写意印风。这类印章颇见性情,有大江东去的开阔豪迈,又不失整体的郁郁文气。而从澳门回到上海后,沧桑阅尽,他行事更加低调,不激不厉,不温不火,躲进书房成一统,重新回归乃师蕴藉典雅的印风,以清、静见胜。一切尘扰,于他俱如指间风雨、窗外烟云。似往已回,而识之愈真,也许人生也是这样螺旋状的轮回罢。

印家之书法,往往带有金石气,陆康书法的底气与独到之处也正在于此。他四体皆擅,大篆与甲骨文书法皆古韵盎然而又天衣飞扬,别有新意,小篆则沉着舒展而使转圆活,富有奇趣。令人惊叹的记忆力,使他能记得过目的所有字体,能随手转换四体书写,包括各种异体字。

朋友们多欣赏他随势生姿、既富金石气象又有装饰意味的隶书,个性独特鲜明,遥遥一瞥即可辨识。其用笔从容俨然,气度清刚,而笔画之间神气相接、圆转宛通,一如内心之开阔自由,又细致到不留瑕疵。此次展览还罕见地出现一批小字钟鼎文书法,古雅精美异常。一卷既成,风云迭起,有种水流花开的自在与欢喜,亦有子夜听雪的静穆与清寂。这正是他为人处世之写照,干净、开阔、丰富、通透,既飞扬随性又规矩平和,所谓绚烂至极复归平淡是也。

 

三、艺品与人品

陆康认为篆刻与书法相通,他说“功力是基础,写意靠性情,气势靠胸怀,文气靠学问”。而开宗明义,第一是要做人。祖父陆澹安教会他处世淡然之心境,谢之光则告诉他快乐生活之趣旨。他常说“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必有清醒的头脑、大度的胸怀和深厚的学问,方能自信、自知、自励。诚哉斯言,以此衡量其他当代书家,亦可观其大概,比如刘一闻的作品颇具学者气,韩天衡的神采则藏辩证法,无不与个人性情学问相系。

在谈及具体的书法欣赏时,陆康老师表示首要之处是要符合书法的法则,细察一笔一划是否有功力且到位;其二是观察字的结体造型稳定与否、字间通篇组合是否合乎法度。黑白通融、字虽小而有大气象,便是功力毕显,于篆刻亦是如此。此外,书法线条中展现出来的节奏感、律动感、苍茫感,是拨动观者情绪的重要尺度,以此配合文字赋予的深情,念文、读字、品线条、看构图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则非同一般。

而书法篆刻,又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一如他兜兜转转,四海浮沉,最终沉淀下来,复归平静。他一直向往弘一的境界,即平淡天真,自然而然,无法而法,也相通于谢之光说的“要带一点十三点”,刘海粟所诲“要自然啊”!真性情者,往往最近天性,仿佛转回儿童的澄明境界,无所依傍、抛却技法而心手合一,从此天地两宽,则有神来之笔。难以用简单的言词定义陆康先生的书法篆刻,正如一难定义其丰赡的内涵,超迈的性情和卓越的姿态。他无量无边,亦庄亦谐,总是且歌且笑,似乎既近又远。

无论在海上,在澳门,在欧洲列国,陆康都能做到从容处变,心体廓然,动静偃仰皆存大家风范,“自有一股凛凛英雄气”,在其书法篆刻的字里行间,刀笔之间,也在眼底眉间。唯有心无芥蒂、宁静闲雅的状态,方能写出富有静气与书卷气、令人心有戚戚的字,这样的书法是当下的一种尊贵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与中国文脉接轨的心灵触动。
 

(载2019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第16版,题为《此生只愿作闲人》,全文如下。链接:电子版陆康展览



--------------------------------------------------------------------------------

此生只愿作闲人

 

■胡建君
 

作为陈巨来先生的得意弟子,陆康工书法篆刻,天资纵逸,走刀如笔,尤以鸟虫篆和元朱文名冠海内。
 

近年来,他大隐于市,除去友朋约聚,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在潜心整理先祖陆澹安文稿之余,他投身教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任教,并创立了美院的书法篆刻专业,担任研究生导师。
 

近日,陆康受邀在“大沪繁花”空间尝试了一次书法篆刻个展,安静萧散,形式多样,整体既有堂皇的庙堂气,又有宁静的书斋气。其书法作品既适用于展厅展示,又适合于家庭书斋里张挂点缀,一见之下让人赏心悦目,神清气宁。可以想见其写字时的沉着静气与洒落胸怀,正如他的一方印面文字:“此生只愿作闲人”。
 

陆康从小跟随祖父澹安公熟读经史,古文功底极佳,且旦夕过从、时相请益的都是陈巨来、刘海粟、朱大可、郑逸梅、潘伯鹰、谢之光、朱屺瞻、钱瘦铁、周炼霞、钱君匋等名家。
 

从16岁起,陆康师事陈巨来学习篆刻。他以《十钟山房印举》入手,潜心把陈家隽秀妍润的风格学到极致。不论取法古玺、秦铸或是汉凿,他都各有心得。印如其人,他的元朱文亦行气静穆,干净秀逸,工致而富笔意。
 

篆刻与书法是相通的。陆康说:“功力是基础,写意靠性情,气势靠胸怀,文气靠学问。”而第一是要做人。祖父陆澹安教会他处世淡然之心境,老师谢之光则告诉他快乐生活之趣旨。他常说“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必有清醒的头脑、大度的胸怀和深厚的学问,方能自信、自知、自励。诚哉斯言,以此衡量其他当代书家,亦可观其大概,比如刘一闻的作品颇具学者气,韩天衡的神采则藏辩证法,无不与个人性情学问相系。
 

书法篆刻又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初,已在沪上成名的陆康怀揣100港元离开故乡,前往澳门。他一天兼三份工,其中一份工作是做电脑植字,需要夜班赶工,每天披星戴月,遍尝艰辛。入夜徘徊街头,他遥望万家灯火,前路一片迷离。屡遭打击挫折、几度濒临绝境时,他手中的刀笔始终不曾停息。陆康曾在印石边款记录了那段艰难的历程:“辛酉冬,移居澳门,生活困顿,唯以刻石自勉自励,自强不息。”
 

仅仅三年时间,陆康便在他乡安身立足,他曾连续17年担任澳门的官方文化使者,赴欧洲各国表演书法篆刻、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兜兜转转,浮沉多年,他最终回到上海。他一直向往弘一的境界,即平淡天真,自然而然,无法而法。
 

印家之书法,往往带有金石气,陆康书法的底气与独到之处也正在于此。他四体皆擅,大篆与甲骨文书法皆古韵盎然而又别有新意。小篆则沉着舒展而使转圆活,富有奇趣。令人惊叹的记忆力,使他能随手转换四体书写,包括各种异体字。此次展览罕见地展出一批小字钟鼎文书法,古雅精美异常,有种水流花开的自在与欢喜,亦有子夜听雪的静穆与清寂,这正是他为人处世之写照。
 

展厅里,书法的装裱装框方式亦下足功夫,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使得整体素雅而有格调,即便小字也有大气象与大格局。
 

他的个展除了普通的展示意义之外,更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感应与互动。所以其书法作品不是简单地抄写古文诗词,而是选取与内心志趣情怀相通的词句或接地气的文字,折射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心怀。比如“但愿人长久”“风物长宜放眼量”,还有《小窗幽记》中的“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
 

陆康认为,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复归于日升月落的平凡日常,才能持之久远。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2019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