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东风吹来一枝梅
 

◆南瑶

 

上世纪90年代初,“玉雪庵”主人颜梅华已经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刚过耳顺之年,精力依然旺盛,少了些丝竹扰耳,更多几分雅趣闲情。某日,他拿出几枚自己收藏的印石,平日执毛笔的手拿起了刻刀,捡定一枚,在印石的侧面薄刻了一枝梅花,疏影横斜,真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世人素知颜梅华是人物走兽、花鸟虫鱼、山川丘壑,均可入画的画家,其实,颜公兴趣广泛,尤喜以刀代笔,在紫砂壶上作画,随型而画,不作草稿,刀法细腻,处理精细。不过,奏刀印石殊为罕见。

转眼已过去了近30年,颜公已于2022年末驾鹤归去。人已逝,物犹在。如今,这枚印面约3厘米见方的老坑寿山石火气褪尽,清爽素雅,古色古香。尤为难得的是,近期,书法篆刻大家陆康在印面上以白文补刻上了“梅花之韵”四字,每个字相对稳定,与田字格疏密相间,平直中杂有屈曲转折,线条宽厚饱满,朴实无华,别有意趣。颜公所刻的一枝梅有宋人杨无咎的意趣,简洁明快,疏朗空灵,而用笔遒劲,因此,陆康又补边款:颜公梅华画家绘并镌东风第一梅于石侧,陆康刻梅花之韵四字印并记时客上海。两位艺术家相隔数十年在同一方印石上的创作堪称珠联璧合。

1927年,颜梅华出生在苏州,祖父、父亲都是前清秀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他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尤喜丹青。二十岁时,他已名列连环画四小旦,画了大量旧式武侠连环画,笔力精到。1952年,25岁的颜梅华和一班画友同行进入了新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室工作,1956年随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一名连环画创作员。他感怀这段经历,是因为在参加出版社组织的业务培训时,让他亲近了西画。这期间,他有幸受到大画家颜文樑先生的指点,后者对于造型以及透视和光线的理解,都令他受益终身。1959年,在颜文樑先生的引荐下,他走进梅景书屋,拜吴湖帆为师学习山水画。吴湖帆让他多读古文,勤练书法。在画画方面,吴湖帆曾让他临摹四张古画,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以及倪云林“折带皴”的技法,并告诫他,学画要先繁后简,前人的墨迹、笔法、技法上的要点不能跳跃。

那些年,颜梅华也常问教来楚生、江寒汀、唐云、张大壮等大家,心摹手追,渐渐对山水、花鸟不同画种都能把握。对于连环画家而言,人物造型能力是基本技能,取中西画法之长的颜氏在造型和笔墨上独有其面貌,他所作的戏曲人物画尤其让人眼前一亮。颜梅华是票友,作画时常听京剧。1961年,京剧大师周信芳想把“徐策跑城”中自己得意的一个戏曲身段用相机记录下来,可惜连拍七十多张仍不满意。无奈之下,周信芳想到了颜梅华,便邀请他去看戏,顺带画几张舞台速写。画成后,周信芳见画作上的自己动态十足,大呼“精彩”。这组“徐策跑城”后来刊于《上海电影》。此后,盖叫天、俞振飞等也慕名请颜梅华为他们画过舞台速写。钱君匋先生也是颜梅华当时仰慕的一位大家,或许,这也是喜欢金石的颜梅华拿起刻刀的原因。

梅花又名“五福花”,花语有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美意。几枚印石又勾起了人们对这位个性淡泊的画家的怀念。



①陆康刻的边款


②颜梅华刻的梅花


③陆康刻的“梅花之韵”

 

(载2023年7月15日《新民晚报》第A14版“民间收藏”。电子版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