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理想的生活

董少校

 

前些天去访问书法篆刻家陆康先生,得知他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饭后八点多到工作室,整理祖父陆澹安遗留的资料,创作书法和篆刻,一直到下午四点多。中午吃点东西,略微休息,但并不午睡,白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超过六小时。尽管偶尔外出应酬,但总体保持一种劳作的状态。我听了之后觉得又惊讶又佩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把精力投入艺术和学术的创作之中,这样自律而简约的状态真是令人向往,可以说是过着理想的生活。

陆澹安是南社名士、学问大家,他去世后留下大量手稿资料。陆康早年跟随祖父学习古文辞与书法,旅居澳门二十年后回归上海,担负起整理祖父遗稿的重任,陆续出版《说部卮言》《戏曲词语汇释》《小说词语汇释》《澹安日记》《澹安藏札》《庄子末议》《恨不相逢未嫁时——弹词开篇选》等一批著作,嘉惠学林。今年新出版《陆澹安楷书字义入门》,呈现陆澹安早年课徒稿,兼具欣赏与示范价值。陆康把祖父的各种手稿装裱起来,分别释读并题字,让原本杂乱陈旧的资料条理清晰,可赏可读。陆康乐此不疲,小而言之是发掘家族遗存,不致湮灭,大而言之是延展前辈学问,造福后人。我看到陆康先生过手的一部部册页,都是心力的积累,感佩无尽,相信未来会用展览或出版等方式,为更多人所享用。

陆康年轻时即打下扎实的书法功底,1979年曾参加“艺林春草书法展览”。旅居澳门期间,他尽管从事过多种职业,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篆刻的追求。经过多年探索,他精通各种书体,尤以体势扁平、富有装饰意味的隶书为人们熟知,自成一家。难能可贵的是,陆康并没有躺在成熟书体的温床上睡大觉、吃老本,而是打破舒适区,探求书法的新面貌。他吸取古代简书中篆书向隶书过渡时那种灵动、率真的东西,为书法带来新气象。今年夏天举办的“心宽无处不桃源——夏日扇展”上,陆康一批隶书新作亮相,高挺而舒展的姿态、自由奔放的气息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陆康说,变化的过程非常艰难,要每个字活泼又要整体上和谐统一,相当不易,探索中也多有失败之作,但这个过程有许多收获,对书法的理解不断加深。陆康悠游艺术之境,创造出美的形象,也自得心灵安宁。

有学问和艺术上的创造作为根底,陆康的生活洒脱自在。今年6月,澳门基金会主办“陆康作品展”,是继2006年后陆康又一次在澳门举办个人大型书法篆刻展览,尽管他没去现场,依然嘉宾云集,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显示出陆康艺术在澳门享有的声望。展览结束后,陆康将两件作品捐赠基金会,其他作品则分送当地朋友,答谢他们的支持。豁达潇洒,一至于此。近期,陆康为友人徐明松、毕立伟、庄艺岭的个展题写展标,为史依弘剧场题名,为胡建君画扇题字,为宝山寺书写对联……凡此种种,皆不取分文,成人之美。给予比索取更令人快乐,此中真情与金钱无涉,绵长醇厚,荡漾人间。

 

访问陆康归来,我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感受:理想的生活,是创造的生活。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艺术家创造新颖的作品,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发挥创造力,带给世界更多美好的可能。与创造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是汲汲名利,贪图享乐,耗费生命。读者诸君也调动起自己的潜力,沉下心,加入到创造的行列中来吧!

 

(载2021年12月13日《新民晚报》第A15版“夜光杯”。电子版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