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水墨空间的文字化拓展

——关于陆康的艺术实验

马钦忠

 

水墨艺术的当代形式的探索,近些年呈现出渐趋低潮的势头。从抽象水墨到表现主义水墨,乃至水墨装置等等,一直疲于在画种界线和视觉语言的转承上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困难之处在于:假如把水墨问题纯粹还原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问题,那么,问题也就非常简单,水墨就是众多媒材之一而已。

可水墨艺术的复杂性在于水墨文化的积淀与水墨艺术图式的预定的审美程序所带来的观看方式所赋予水墨文化的种种历史责任和负担。比如笔墨问题,水墨造型的独特规律,如此等等,都给我们的水墨艺术的探索带来了沉重的历史重负。这个重负的二律背反是:把水墨还原为材料,那么水墨文化的审美沈淀便丢失殆尽;把笔墨的规律和要求带入当代语境,我们便难免戴着镣铐跳舞。
有没有中间的路可走?--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在做着这方面的探索。可陆康的思考是:能不能戴着这个镣铐舞出当代艺术的韵律?
陆康的艺术知识和训练系统是金石书法。以书法为前提探索当代水墨形式对他是再自然不过了。

可能在陆康的艺术实验过程,较少考虑到水墨、书法间的界线,但怎样从水墨的传统的形式里演化出跳出水墨范围、能和当代任何一种视觉形式相并列的视觉样式,是陆康工作的重点。他的这批从书法演化出来的水墨作品,我把它们表述为"水墨空间的文字化拓展"。这里边有许多有待开发的视觉内涵,其意义与价值,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 水墨画的图式创造,从传统的意义讲,主要是写意写形,以个人的自我情趣作为画面的基调。从当代的意义讲,许多实验者一是从西方的抽象绘画汲取养份,由此打破水墨画的传统的图像样式;一是从观念入手,用水墨媒材画出当代生活物象。前者是从媒材的先验性质出发,后者是从表现对象的改变入手。不同的道路各有不同的针对性,但问题都是针对水墨艺术在当代的视觉表达的可能性。陆康的方式是以最大可能的宽松的汉字字符约定,创造当代形式感的视觉阅读对象。

这里颇可见陆康的智慧与动力。从甲骨文和篆书里挖掘当代形式感的可能内涵,加以放大,扩张,仅汉字而亦可以看成某种画义字。画义字与汉字的似连又断,建构起充满当代形式感的作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纯形式感,不懂汉字的人看到的是墨的各种运动轨迹所构成的生命张力,书法之线的各种运动样式洋溢着充溢的情愫;一层是读懂汉字而又获得更丰富的水墨文化的历史延伸。由此深发下去,在尺幅和材质上有更多样的表现手段,我想一定会更有震憾力。

第二, 从传统文化里挖掘当代艺术价值基因,这是必须坚持的寻找和探索中国艺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价值论原则。否则,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所认为的中国艺术的走势,去说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故事,中国艺术永远只是西方文化点缀。陆康国学修养深厚,尤其是对金石之学与中国书法有着浓厚的学养,加之他身居澳门,穿行于欧亚之间,对当代艺术潮流有着切身的体验,这些体验告诉他,在艺术中维持民族身份和价值信仰,并把这种生命体验转化成为可以共通的跨越文化域限的形式,是水墨艺术走出文人情结的核心。

第三, 陆康的工作还有一点特别要加以提倡。他打破了水墨画与实验书法之间的界线。尽然,从知识背景说,陆康是一个传统书法五体皆备的高手且辅以金石之学的极高造诣,但他并没有固守这些老古董,而是有效地运用了他用线造型和构筑形式感的书法书写的能力,创作出了这一批以书法之线为要素的水墨作品。但这些作品的形式感和空间感,均以字符的约定作为构成要素。文字化的水墨空间和形式韵律,是这批作品的魅力所在。

当然,就我个人的趣味,我还不能说陆康的这批作品尽善尽美,虽然在形式上陆康把沈迷传统的形象丢弃得一乾二净,但他不可能从灵魂上丢掉他的古典文人的情结。所以,他总要在画面上告诉人们他对传统的迷恋以及传统的修养。我的建议是:不妨在这个路径上走得更远一些,在这个基础上使用诸如挪移、拼贴、图像的借用等综合技法,然后,看"写"出的是什么。

不敢拓路的人永远等着别人去修路,结果总是踩着别人的脚印。既然陆康兄已经湿了鞋,何必再耽心湿了裤子。

我姑妄言之,望陆兄姑忘所之。
 

(载《书与画》2001年第8期,又载2003年《艺术家》第4卷第2辑。)
 

《书与画》2001年第8期

 

2003年《艺术家》第4卷第2辑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