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陆康:一辈子追随一个人

吴南瑶

 

陆康先生回来了。算来四个月有余,一句"我不介意让别人知道我病了",除了清瘦了些,还是谈笑风生,轻松自然,一如往常。

西方有一句谚语:世界上无所谓病,只有病的人。

陆康先生笑言自己不是没有吃过苦的人。而苦本是生命中的庄严,谁都逃不过。一场病不过是提醒他或许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或是重新掂量一下生活中的轻重缓急:"比如家祖父陆澹安的散稿,我已经整理了十余年,出版了十部书,家里还有一大摞,这是我日念长思,想自己做完的功课"。有意无意,他一生都在追随陆澹安的足迹,所谓"传承"莫过于此。

 

"喜欢和坚守一件事,是可以过一辈子的"

病后的生活,终究和之前有所不同。很多人不能相信,海量的陆康现在真的能做到滴酒不沾。他原本每晚要安排不同饭局,现在常安于独自在家用二三碟清淡小菜,早早入眠。

"七十年人生行程,从少时识字捉笔始,走了一圈,还是依旧。"陆康先生笑言。依然还是每日七时许起身,从二楼的寓所移步到一楼工作室。2000年,在中国澳门寄居整整20年后,陆康先生重回故里,置办下这位于上海虹桥西郊的公寓,如今,更多的时间继续整理祖父陆澹安的遗稿。

祖父陆澹安,是陆康先生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名字。南社名宿、星社健将,同时涉猎国学、书法、小说、戏曲曲艺、报界、电影、教育等众多领域,于古典戏曲及小说研究、书法、金石考证、碑帖版本研究造诣深厚,其涉猎之广之深,即使在文艺发展极其丰富的那个时代,亦是少见。祖父将陆康和胞弟陆大同领进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大门。自小就有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和妙语连珠的口才,陆康自小亦深得祖父的喜爱,从孩提时代起,就在祖父的指导下诵读"四书五经",临碑帖写大字,被众叔伯赞为"神童"。16岁的少年对祖父说:"我想学刻印",祖父将他引致安持先生陈巨来门下,规规矩矩地从《十钟山房印举》入手,临摹秦汉古印300余方,为其日后在篆刻上的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出于家学渊源,陆康得以在祖父的带领下同时请益刘海粟、朱屺瞻、钱瘦铁、郑逸梅、潘伯鹰、朱大可、马公愚、钱君匋、谢之光诸前辈,这些现代海派文化精英对一个少年的厚爱,宛如沧海中的珍珠,熠熠发光。

祖父过世数年后,1984年,大伯做主将陆澹安毕生所藏,字画、藏书、碑帖等都捐献给了山东大学图书馆,留下遗墨和未出版的遗著装满了整整一个大铁皮箱。这个箱子十六年没有人打开,直到陆康在外辗转半生后又回到虹口老宅。日复一日,陆康埋首整理陆澹安的手稿,大多是散页,顺序亦是颠三倒四,《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说部卮要》《澹安日记》《澹安藏札》《莊子末议》《唐宋传奇》《聊斋故事》《元曲故事》等等,五百多万字,凝结了祖孙二人共同的心血。

"为祖父整理遗稿,于我不是辛苦,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亦可以说是一种报答,作为澹安公的后人,帮他将他对于海派文化的研究心得加以传播。"近年,陆康先生亦陆续对上海大学图书馆及博物馆、淮阴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城、南京大学图书馆等作了捐赠。

去年,陆康先生联同胞弟画家陆大同,在静安图书馆做了"澹安同康"祖孙艺术联展,祖孙三人的创作、信札、著书济济一堂,时空交融间,让人读到一个家族对于海派精神孜孜不倦的传承。《汉碑考》《隶释补正》《隶续补正》《吕氏春秋末议》《陆澹安诗文》……陆康先生计划中还将出版的书目还有十一本之巨,"所以我总是觉得时间是不够用的,唯有风雨兼程。"

 

孤独的赤子能创造世界

若不是陆康整理出版这些遗稿,鲜有人会知道陆澹安一辈子竟做了这么多研究。这份工作,没有人鼓掌叫好,闭起门来,面对祖父娟秀工整的字迹,仿佛又回到溧阳路,祖父在伏案写作,少年陆康在一旁默记祖父交代的诗书,偶尔祖孙相视,扼要地提问与回答,时间如老式黑白电视机里的雪花片落下,扑扑唆唆,有一种奇异的安静。

陆康还记得小时候,祖父对他说:"等你大一点,教你编评弹。"去年是陆澹安120周年诞辰,陆康从留存的长篇弹词脚本中整理出啼笑因缘、秋海棠、九件衣、满江红和安邦定国志五种唱词,出版了《恨不相逢未嫁时》,又与上海评弹团合作做了陆澹安弹词纪念专场。"我一直记得祖父说,所有的高雅文化都是从俗文化,从民间文化起始的,比如《诗经》,比如昆曲。"

情理之中,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识地,陆康一路"复刻"着祖父的人生。陆澹安以隶书见长,陆康也在隶书上用足功夫;陆澹安编小说词典,陆康也出版了篆刻类的词典;陆澹安教书,近年陆康也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带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陆澹安开电影公司,陆康在澳门时也注册电影公司,想投资拍摄电影……

1980年,陆澹安继陆康先生的父母之后辞世而去。拿着一纸签证和按照当时规定所能随身携带的唯一100元港币,经拱北口岸,陆康一脚踏在中国澳门的土地上。而后那些须时时刻刻看人眼神,恍若被一个浪头从岸上甩到大洋之中的日子,在若干年后的海上饭局里,被陆康先生用说书般的语气,绘声绘色地演绎过零星。更多地,只是被他定格在一枚自用印的边款上:"辛酉冬,移居澳门,生活困顿,唯以刻石自勉自励,自强不息。"但毕竟才智过于常人,只是三年,陆康被收录进澳门百科全书人物卷,连续17年被官方选定为中国澳门地区文化使者,赴欧洲传播澳门文化。

对于澳门岁月的得与失,陆康先生自己从无意自名利方面加以衡量,他只说所有的磨难会累积成一个人的品性,而人生无非是自己的性格造就,没有人能替你负责。

傅雷曾说过一句话,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或许是向往祖辈文人风神萧散的生活状态,亦或许是早早参透了人生而孤独的真相。2000年重回上海的陆康白天一个人默默用功,到了晚上则定走出居室,广结善缘,与各界朋友推杯换盏。他对一个曾共渡澳门岁月的朋友道:"我的前半生总是做别人让做,而自己未必想做的事情,如今就不多勉强自己了。"他说,要开心,不要贪心,遂治印:"长作闲人乐太平"。

陆澹安在80岁时,手写了《澹安家训》。"八个子女每人一份,再加上周围亲朋知晓后上门索求的,前前后后总有二十余份,全是八十岁的老公公亲手誊写的"。澹安公一生远离名利场,而这也令他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时局下得以保全了自己。这一点无疑深刻影响了陆康。去年中西书局出版《陆康印象》一书时,也特别将这份珍贵的家训收录其中:匆忙时要镇静,得意时要谨慎;施恩不可望报,受恩不能忘报;要忍耐不要懦弱,要勇敢不要粗鲁……云云。

若没有在中国澳门这一段,陆康先生的人生会怎样已无法猜想。去澳门前,相熟的人只知道有一个"陆小康"。小康、大同,是澹安公给陆家兄弟的名号。1970年,陆小康求祖父给自己起一个斋名。澹安公沉吟道:汔可居。马马虎虎可以居住,即可自足的意思。多年后再查出处,语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他时常说,广东人有句口头禅"面子是靠人家给的,人是靠自己做的"。想来在中国澳门经年,面对泥沙俱下的世界,他已修得金刚不坏之身,富贵贫穷,宠辱不惊。陆澹安有八字箴言:无营斯澹,能忍则安。陆康则一路告诫自己:澹然以处世,平心去待人。

 

"不太怕死,倒是怕痛"

人究竟要以何种姿势行走完这时而精彩时而黯淡的人世?陆康先生常道自己是幸运的,前辈大师早已在他面前将道理辨明。

热闹的饭局上,众人最乐于听陆康先生讲"段子"。有说伴钱君匋老师游澳门。问钱老,人生是什么,90岁的钱老说:空。还有一次,钱老突然悠悠地冒出一句:人生如梦。陆康遂问,梦在何处?钱老沉吟:梦在梦里。众人一时皆默然。

人人都知陆康先生酒量深不见底,从没有人见他失态、失言过。唯有几次于公众面前回忆谢之光轶事,他竟哽咽而不成声。谢先生饱尝生活颠簸之时,依然能以天真通达面对,慷慨待人,情至深而悲悯,干净明朗的处事态度都对陆康一生影响至深。

场面上看似热闹,真实的陆康是个极其冷静,不受人惑的人。他一定是受过委屈,经历过惊涛骇浪,深谙人世之不易,因此在自己能力所及,总是尽量满足周遭人的需求,哪怕是物业保安,亦尽受其帮助。

周围朋友遇到事业、家庭困境亦喜欢求陆先生解惑,他会四两拨千斤地帮人拨开迷雾:行走天下须谨记吃亏是福,无欲则刚。当无所求的时候,人便能自在又快乐。人生最重要不要难为他人,也不要难为自己。

五月末出生的先生一直拒绝周围朋友要给他过生日的请求,只有极少数亲近的朋友才知道,于先生生日如同母难日。每念及四十多岁就离世的母亲,他的心中只有伤感。看透、放下、随缘、自在是他对自己七十年来人生历练的总结,让别人看到的都是开心。

他时时将谢之光教诲的"尽量被人麻烦,尽量不要麻烦人家"视为座右铭。拿到病情诊断书,他笑说:"我不怕死,倒是怕痛。"对于病中的探访,他一律婉拒。他对现代科技陌生,拒绝用微信,但为了生活方便,减少麻烦他人,却会用支付宝、网约车、"饿了么"等,近来又学会用喜马拉雅听评弹,甚觉喜乐。

擅长画人像的漫画家郑辛遥曾说,陆大师最好画,脸圆圆,眼镜圆圆。圆融通达固然是陆康先生个性中的一面,而深藏不露的倔强则是他的另一面,旁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他的性格中有一种坚毅,柔软但坚定。胞弟大同曾说:"我非常欣赏他自律自重的性格",果然是至亲间最深刻的理解。

"人比海里沙,毋用多牵挂",游子归来,陆康先生终究是属于上海的,而这座城市亦一如往常地拥抱了他。

 

(载2018年9月8日《新民晚报》。电子版搜狐。收入吴南瑶著《那些远离庸常的花儿——海上艺文撷英》,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题为《陆康:一生追随一人》)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