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品读陆康近年新作

周家盛

 

陆康书法禀承祖传,祖父澹安公能书擘窠大字,又善写蝇头小楷,而最擅长的则是汉隶,他不刻印,却字字老辣隽永,具金石味,惜乎澹公书名为文名所掩,则知之者少矣。

陆康幼时在祖父身旁耳濡目染,日日熏陶,十六岁时又拜印坛巨擘巨来先生门下,治印操刀,不啻千百,终则水滴石穿,窥其奥妙而升腾飞跃,至而立之年时已跻名于当时海上中青年诸名家前列。中国治印艺术,虽称以刀代笔,类如书法,但因石章形制书体局限,章法不得不化圆为方,省简笔划,甚至不得不有所变异,经变异之书林,虽适于安排,却难免增强了装饰性。装饰性无疑也是一种美,但却难得自然之妙。陆康的书法特点是篆隶书显然脱之于篆刻,却能兼具两者之优。特点是其强项"隶书"具有浓厚的金石味,而又一反"质朴浑成",能渗入现代的装饰感。铸就一种前无古人的写法,雍荣华贵的气格下蕴藏着一种绮丽妖娆的潜质。
首先,陆康的书法无疑借助了他的童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初识他时,才廿头,他那时临摹的《九成宫》《张玄墓志铭》《始平公碑》等碑帖非但酷肖,而能独具其神,当时同龄人中无能出其右者。

其次,陆康的书法无疑从各方面吸取营养,所谓"字外功夫",十多年境外生活,跨洋过海,欧西传道,同时扩大了眼界,特别在澳门奋斗期间,步入商海,与各路精英交往,养成了他处世谨慎、交易精明,这样性格中直接涌入干练、直率、周密的品性,化为"心画"则自然是这样的线条和气息。

另外,陆康艺术上的成功,不能排除他的"善悟",张怀瓘有言:"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一般来说,学习书法不临帖不行,临帖不像也不行,像之而后不出,帖不行,没有艺术个性更不行。按照这一传统标准,有艺术个性者必得经历马拉松式的漫长的历程,才能有所成就,而陆康则不然,他好象一开始就站在终点,以书刻服务于自己,他凭借见多识广,聪明善悟,逐步认识书法,转化为笔迹,省去许多入帖出帖的劳累,但这种学习不宜推广,也无法推广。所谓善悟,指善于观察感悟,从技术、风格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其悟省时只需很短的时间即能胜过多年攻习某帖的汗水所得。古人提倡的"格物致知"、"心与物游",道理即在于此,翻捡书法史,积功而成名者多,能以聪明善悟成名者少,关键在于某种天资的有无,陆康即属于后者。

中国书法作为"心画"虽曾来源于象形,但发展到今,其艺术形象已距离实际生活物象十分遥远,却又与人的心灵更加接近,它以汉字为构架,把世代积累的点画形态,点画结构,与人类审美心理相映照,丰富之、发展之,以其特有的点线律动所创造的意境,表达审美感受与"心灵隐秘",并与欣赏者沟通心曲。

如果细观陆康新作几幅大篆联,则更能体验一种"鲜头"。这种所谓"鲜头"是内行同道里流传的一种术语,以前诸前辈如吴湖帆、谢稚柳、康云等老先生作品最渗透"鲜头",特别是程十发先生作品最具"鲜味"。所以有时观陆康书常有品"十发画"之感。如果陆康能倾情于书作时,他就会泄露他的"心灵隐秘":一种看似草率、随意、奔放的笔意下,潜藏着周密、精到、步步为营的章法和气息,这就是陆康作品的特色,也是他处世为人的品性。

 

(载《书与画》2005年第12期。)


《书与画》2005年第12期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