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专题

   


陆康虹桥工作室

 

2001年初,陆康在上海西郊虹桥设置工作室。此工作室位于一楼,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及会客,居住则在楼上空间。室内多有老家具,古香古色。2014年《东方早报》之“海上书房”栏目对陆康工作室作专题报道。



陆康在虹桥工作室。2014年7月22日。摄影/王辰


陆康虹桥工作室一角。2014年7月22日。摄影/王辰


陆康虹桥工作室书房。2014年7月22日。摄影/王辰


陆康虹桥工作室书架。2014年7月22日。摄影/王辰


陆康虹桥工作室一角。2015年9月27日。摄影/若斋


陆康在工作室签名新书。2016年8月24日。摄影/若斋


陆康在工作室签名订制酒。2017年4月29日。摄影/若斋

 

西洋老家具,祖父旧手稿

陆康先生说话不紧不慢,带些粤地口音—这实在是很自然的事,自1980年移居澳门以来,他在当地居住了数十年。澳门回归后,他才回归:“当年我身上带着一百块钱,就去澳门闯荡了。”刚开始他也不是没想过以书法、篆刻在澳门立足,但初来乍到,万事维艰,语言尚且不通,遑论其他?于是生存成了第一要务,手中的毛笔、刻刀,不免暂时搁到了一边。后来彻底站稳了脚跟,才重新握起毛笔、抓起刻刀,对他来说,这才是让自己最感开心、自由的事情。他毕竟成长于极为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环境之中,文人气早已浸透血液,深入骨髓。

现在这间房子,是特地买下,供陆康工作之用的。一进门,客厅里放置着十几样老家具,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滩的西式家具:硬靠背围栏式皮面沙发椅、布面软包扶手椅,饰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雕柱的黑漆底雕花吧台、柚木雕花餐椅……陆康说,十多年前,他在写字刻印之外的闲暇时光,常去吴中路、虹桥路一带老家具店走走看看,发现自洋房别墅里流出,由柚木、橡木等材质制成的西洋老家具,做工精细,式样别致,要价却不高。他自此开始留意西洋老家具,并且兴致水涨船高。陆康说,民国时期制作这些家具的工匠,既谙熟传统工艺,又深受西方审美趣味影响,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们制作出的家具,就呈现出亦中亦西的风格,既美观,亦耐用。于是,他见着喜欢的就买,不求成套,只看是否合乎心意。

值得留心的,是一副由晚清帖学大家王文治所书老楠木对联,内容化用《兰亭序》:林荫清和兰言曲觞,流水今日修竹古诗。 这也是陆康从老家具店里以很便宜的价格淘下来的。买到之后,他专门请老师傅整修过,修旧如旧,阴刻的字里油漆斑驳的效果也保存了下来,然后再配上一对旧的铜挂钩。对联旁是祖父陆澹安老人手抄《浮生六记》一页,被陆康装裱起来,写了题跋。两者相得益彰,颇有珠联璧合之美。

进得陆康书房,西洋老家具仍是不少。不过,其间还点缀着一些中式的老家具—遇上看着顺眼的中式家具,他也是一样喜滋滋地,当作淘到的宝。他还买到七十年前日本侨民遗留在上海的和式老家具。这些和式老家具,都成了陆康中意的书柜,装着各类图册、印集。有一个柜子,装满了陆康搜集的上好印石,他笑说这是自己的材料库。

现在的陆康着力于整理祖父的往来书信和著述手稿。陆澹安老人在世时,与友朋的往来书信多矣,能找到的,都被陆康小心翼翼地装在文件夹中,收拾得妥妥当当。一个A4文件夹,被撑得鼓鼓囊囊的。翻开来一看,真个是谈笑有鸿儒:瞿兑之、高伯雨、聂绀弩、王利器、黄苗子、陆丹林……这张单子可以开得很长很长,两岸三地,入了文学史、学术史、美术史的俊彦耆宿,齐集于此。陆康在博客上,偶尔也会发一张书信的图片,仔细看看,书法风格多样,自不必说,信封信笺,也多有可看之处。而澹安老人遗著“澹安文存”已经出版的《戏曲词语汇释》《小说词语汇释》《澹安日记》《庄子末议》都由陆康整理,未出版的手稿,也都被陆康装订成册,加上封面,再庄重、恭敬地题签。漂亮的稿本堆叠在一起,身经三个时代,戏曲、小说、电影、评论、诗词、书法兼擅的澹安老人的全部心血,就尽在其中了。内容之广,令人惊叹。无怪乎陆康一再强调说,自己其实没什么学问:“这就像国内一位画家说自己去卢浮宫看过画了以后,发现自己不会画了。我越是整理祖父的手稿,越是感到自己没学问。”

 

(撰文;郑诗亮。刊登于2017年7月27日《东方早报》。链接:网易和讯网


2017年7月27日《东方早报》。摄影/若斋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