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康相关评论

   


《陆康消息》资料汇编
 

2015年11月,董少校编著《陆康消息》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探究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的篆刻风格特色,梳理其艺术人生经历。此书兼具学术特征与印谱属性,可谓一部综合印谱。

《陆康消息》分为陆康篆刻评述、陆康自用印和陆康艺术年表三部分内容,旨在研究和欣赏陆康篆刻,进而走入他的艺术世界。篆刻评述共八千多字,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探寻陆康旷达温雅印风的形成脉络,揭示陆康对于海派篆刻的标本意义。第二部分为56方陆康自用印及导读,大致以时间为序,构成一部专题印谱,呈现陆康篆刻的审美追求。艺术年表概要记载陆康创作、参展、出版等艺术活动,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图景。随书赠送陆康作十二生肖印卡片,篆刻走进日常生活,带来一份吉祥的寓意。

此书责任编辑金嵘说:"兼具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本书的显著特点。篆刻评述部分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作品内部,并结合艺术家历程、城市文化环境等,揭示作品的形式特征和社会意义。这种分析打破了印象式批评的窠臼,是对陆康篆刻的翔实导读,也是当代篆刻研究的有益探索。自用印部分除了陆康姓名章、斋馆章,还包含一批闲章,意旨悠远,令人赏心悦目。艺术年表部分附录若干照片资料,图文并茂,富有可读性。"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认为,给艺术家作年表是一项琐碎而考验耐心的工作,作者整理出四万多字《陆康艺术年表》,勾勒出陆康艺术活动的基本脉络。"今天的年表会构成明天的艺术史,相信此书会为人们未来更加深入地探析陆康艺术、研究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的互动提供索引和基础性资料。"胡建君说。

(书讯首刊于“篆刻观察”微信号

 


《陆康消息》书影







《陆康消息》内页



《陆康消息》版权页


随书附赠十二生肖印卡片

 

旷达温雅海上风

——陆康篆刻评析

董少校

 

在卧虎藏龙的海上印坛,"海归"篆刻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大陆到海外发展,新世纪前后归来,以各自的作品和风格影响着上海的篆刻生态。旅居澳门的陆康就是这个群体中富有代表性的一员。
陆康篆刻师从元朱文巨擘陈巨来,功底扎实稳健。他由元朱文起步,工稳印细腻精到;很长时间里偏重浑朴写意一路,豪放激厉;新世纪后逐渐向工稳印风回归,形成不激不厉的小写意风格。这正如青原禅师的参禅体悟:起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陆康篆刻旷达温雅,且厉且温,印风的形成与转变受到内在性格、人生阅历、市场喜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艺术家的主动选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浸染促动。

 

一、篆刻师事陈巨来

陆康幼承庭训,得到祖父陆澹安指授,学习古文辞及书法。1965年,时年17岁的陆康拜陈巨来为师,学习篆刻 。陈巨来以雍容华贵、精严工稳的元朱文誉满天下,被其师赵叔孺称赞"元朱文为近代第一"。陈巨来教导陆康:"学印先须从汉印平稳一路入手,也可以先临摹一段时间再创作,还要根据自己个性发挥。总之,印章千古事,业广惟勤,厚积流光。"
在陈巨来的指导下,陆康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楷模学习刻印,意与古会,渐渐窥得篆刻门径 。他打下了扎实的元朱文功底,40岁以前创作的部分作品显现出陈巨来风格 。朱文印如"不二居"、"李鹏翥珍藏之记",线条柔和匀称,文字与边框同样粗细,每个字都与边框相搭,而字与字之间皆无穿插连接,清爽明净。白文印如"君慧书画"(图1),本于汉印,结构匀称大方,线条起始及收尾多为圆笔。这些印章纯熟老到,是典型的陈家面目。

图1 君慧书画

陆康还创作了若干师法陈巨来而加以变通的作品。"苍梧审定"纵向取势,一改印文彼此不连的做法,"梧"字两弯与"定"字相接。"隔山三代岭南再传"印整体以圆弧线条为主,但又加入多处方笔,显出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四边形,绵柔中透出刚健的气息。
诚然,师徒艺术风格的传承是多元的、流动的,后学者可能效法前辈,也可能在创变中走出全新道路。青年时期,陆康曾叩教沈尹默、潘伯鹰、钱瘦铁、谢稚柳、来楚生、白蕉、刘海粟、马公愚、朱大可、程十发、叶潞渊、钱君匋、朱屺瞻、陆俨少、丰子恺、任政、赵冷月、王个簃、唐云、刘旦宅、沙孟海、刘江等书画篆刻大家,转益多师,从中汲取到有别于陈巨来的艺术营养。

自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到当代韩天衡,篆刻面目独具、不同凡响皆得益于书法的高超造诣。陆康的书法也为篆刻注入了充足的养分。他6岁时即开始拿毛笔写字,随后若干年里出入各种碑帖,遍临《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圣教序》、《灵飞经》、《石门铭》、《衡方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峄山刻石》、《散氏盘》、《张猛龙碑》等,打下了厚实深广的书法基础。特别是在篆书方面,陆康对于小篆、大篆皆能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曾编著《名帖导临﹒篆书》,在《"百家姓"八体书法字典》中独力承担小篆及大篆两种字体。书法上的稳健功力为陆康篆刻的形式与风格变化提供了牢固支撑。

陈巨来授艺开明,早年他从吴昌硕那里得到唐代书家李邕的话"学我者病,似我者死",也把这样的教诲传授给陆康等门生 。事实上,陆康并没有沿袭陈巨来润妍隽秀的风格一路走下去,工稳仅仅是他篆刻的一个侧面,他更多以浑朴雄放的面目活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坛,成为当代篆刻界影响广远的印家。

 

二、浑朴旷达成新风

回看早年关于陆康的评述,不难发现陆康浑朴旷达的印风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韩天衡1992年撰文提出:"陆康姓陆而不姓陈,陈巨来印似俊俏生旦,到陆康身上则演绎为豪放雄恣的关西大汉。"在肯定陆康为人方正恬和、言吐风雅的同时,韩天衡强调"其作品却是粗犷、狷迈、疏阔的" 。陈鹏举说:"英雄之名不会凋谢。现在海上的治印高手说到陆康,都说他当时便是大开新生面的妙手,说他开阔粗放的风格,让海上印坛跃动起一股凛凛英雄气。"

艺术家都是用作品说话的。陆康于篆刻能工能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更倾向于展现写意的那一面,收敛乃至隐藏工稳的那一面。1988年出版的《陆康所劚印存》中工稳印占三成,1993年出版的《陆康印选》中工稳印约占四成,皆不足一半。1999年出版的《陆康作品集》中,工稳印同样只有少量点缀;在2003年出版的《陆康艺术人生》中,共收录17件篆刻作品,没有一方是通常意义上的元朱文印或满白文印,显示出陆康对于浑朴印风的偏爱与自信。

写意风格在海上印坛人才辈出,以20世纪而论,前有吴昌硕,后有来楚生,既为后学者竖立了学习的标杆,也对他们构成不易跨越的障碍。只有不畏险阻、矢志突破的人,才有可能在写意印的版图上占得一席之地。陆康在这条路上知难而进,浑朴一路印章刻得老到生辣,刻出自家面目。如"梦笔生花"白文印左右各凹边,结字稳重而线条斑驳,整体苍朴浑穆,透出来楚生味道。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一个特点,在于敢于字内留空,以疏离感造成结构的紧张感,带来接受的延滞效应,从而增加欣赏趣味。"杨新"印中二字皆为左右结构,陆康将"木"与"易"、"亲"与"斤"分别隔开,但又在下部逐渐靠拢,形成两条显著的红色飘带,产生强烈的形式感。初看是"右-中-左"三个字,实为两个字,留红起到气孔的作用,耐人咀嚼回味。字内留空大量存在于陆康的白文印中,如"徐福生"印中的"福"字,"空即是色"印的"即"字,"观音堂"印中的"观"字,"包公庙"印中的"公"字,"菩提禅院"印中的"提"字,等等。"三街会馆"印中,"三"字为上下分开,"街"字在偏右部分左右分开,"馆"字在偏左部分左右分开,摇曳生姿,风情无限。

字内留空是陆康篆刻字法求奇尚新、章法不落窠臼的一种体现。正如"文似看山不喜平",陆康在方寸印面上大胆腾挪,为篆刻赋予新的气格,佳作迭现。朱文印"有虚心方有实心"取意古烙马印,中上及中下部位大胆留空,形成相背的双括弧造型")(",虽然包含两个"有"字、两个"心"字,却毫无重复之感。加上线条粗细交叠,笔意生拙,整方印蔚为大观。白文印"拙错之妙"(图2)如冬夜雪树,景致悠然,文字布置密者极密而疏者极疏,形成强烈对比,章法之奇令人想到邓散木的"妙契同尘"。印面被自然分割,形成五片红色块面,错落参差,与印文的"拙错之妙"相对应。在"融和门"印中,"门"字形成外边框,"融"字呈右上走势,而"和"字居下偏左,富有动感。左右边框粗而上下边框细,三角形、箭头点缀其间,生趣盎然。其他如"得胜花园"妙用弧形线条,"阿秀"印巧取尖笔与方笔,各显奇趣。

图2 拙错之妙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二个特点是善用隶书入印。篆刻所用文字以小篆最常见,采用甲骨文、大篆等书体入印者亦历来不乏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重要的在于将文字安排妥帖,以某种风格形式表现出来,彰显篆刻艺术特有的韵味。陆康的隶书印章基本为朱文,既注重错落之趣,又追求金石气息。"生怕多情累美人"印(图3)以搭边、粘字等手法,使得七字位置稳固又顾盼含情,刀笔刻出隶意,同时不失篆刻的苍茫情味。郑逸梅称赞此印"带些倾斜势,初看似乎草率不够匀称,细瞩一下,反觉纯任自然,天趣酣足" 。又如"陈氏浩星钟情于此"隶书印,面目清秀,书法意味十足。"此"字末笔穿插到"星"字左下,让印面结构更紧凑,且其走势与"氏"字末笔相呼应,可谓匠心独运。"看花如雾"印采用十字界格,"看"与"如"通过变形制造出大块空隙,平中见奇,古而能新。

图3 生怕多情累美人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三个特点是用刀果敢猛利,营造苍古浑朴之貌。他老师陈巨来所擅长的元朱文印需要精雕细琢,这对陆康来说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法,远远不是篆刻的全部。相反,他更钟情于钢刃在石面上的快意驰骋,用篆刻表达生命的蓬勃激情。朱文印如"忘我"、"散之"、"一线天",白文印如"吴郡陆康"、"西海排云亭"、"屺瞻",冲刀留下的裂痕历历可见,让人不由想到创作时在刀尖倾注的心力和劲道。"石虎"印以方折结字,大胆泼辣直见齐白石气概,这种"鲜头"是写意印不可或缺的要素,陆康驾轻就熟。另一方"石虎"印文字与图形合一,隐藏了刀锋,以做印法刻就,虎虎生威。

 

三、返璞归真求温雅

就像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别、桐城派以阳刚与阴柔作为两种文章类型,篆刻的风格也基本可用写意与工稳来概括。陆康的篆刻作品中里流淌着陈巨来的因子,他虽然长期以写意印风示人,工稳一路却长期储备着,未曾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泯灭。陈巨来说"近观其所作,果蹊径别开,恢恢乎游刃有余,时或如峦鸟相逐,奇花初胎,时或雄拔出之,则燕赵儿控紫骝于旷汉,有忽过新丰还归细柳之概" ,正是道出了陆康篆刻工写兼备的丰富性。一待有合适的时机,平时不露声色的技能就会重新滋长壮大,乃至反宾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陆康篆刻返璞归真,印风由恣肆趋向温雅。

能够体现陆康印风转折的显著标志,是2004年出版的散文集《上海心情》。他曾应《澳门日报》之约,在副刊开设"感觉上海"专栏,完成了数百篇关于上海历史文化、时代风尚、新潮人物的散文,随后结集出版。从封二到正文到封三,陆康以21方自刻印章作为装饰,如"大吉祥"、"锲而不舍"、"暗香疏影"、"春江花月"、"大雅"、"松荫竹韵"、"碧桃花香"、"笔墨生涯"、"春梦一去了无痕"等。就内容而言,这批印章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寓意吉祥;就风格而言,基本为元朱文和满白文,火气尽退,俊逸中带着几分妩媚,令人过眼欢喜。它们与一篇篇散文相得益彰,让散文集具备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含量,读来赏心悦目。

在这本不算印谱的作品集中,写意篆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与其说这是陆康对浑朴印风的反叛,不如说对工稳印风的重新肯定与自觉回归。在2005年出版的《陆康印集》中,工稳印既精又多,在数量上已约占七成。此后,陆康创作的专题印谱不断增多,偏向工稳一路的篆刻越来越深地融入当代文化生活。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吉语印和鸟虫篆印。

吉语印包含着人们纳祥祈福的心愿,虽非天然地与工稳印划等号,但内在有某种隐秘的联系。从承载的内容意蕴来说,吉语印是绵柔的、沉静的,是和风细雨而非暴风骤雨,是江南流水而非塞北荒漠。吉语印在战国、两汉时代即已常见,历代不绝,陆康对这种题材内容的印章用情至深,2008年出版《陆康吉印祥语》,2014年出版《接福》,让篆刻这种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与《陆康印集》等综合性印谱不同的是,这两本书都不用边款,更多地凸显吉语的文字内容和印面的形象表现。就艺术风格而言,两册吉语印谱皆以工稳印居多,恬静停匀的元朱文、细白文、满白文等占据了很大比例;即使有一些写意风格印,构图与用刀也往往有适度的收敛,文字可辨识度较高。

鸟虫篆印在陆康早些年的创作中处于极为次要的位置。不论是汇集98方印的《陆康所劚印存》、汇集221方印的《陆康印选》还是汇集135方印的《陆康作品集》,都仅收录了3方鸟虫篆,其中前两本书中收录的印作相同,在占比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艺术风貌上,这些鸟虫篆结构稳固而走刀果敢,显出荒率之气。进入新世纪以后,鸟虫篆在陆康公开出版的印章中比例不断增大,《陆康艺术人生》17方印中有3方鸟虫篆,占17.65%;在《陆康印集》中,总共288方印中鸟虫篆有54方,占18.75%;2008年的《陆康吉印祥语》正文有100方印,鸟虫篆25方,恰好占四分之一;同年《陆康鸟虫篆印心经》则成为鸟虫篆的天下,占比高达100%。不难发现,鸟虫篆印在陆康篆刻创作中逐步占据主流的位置,成为代表性的篆刻门类。

翻览《陆康鸟虫篆印心经》可以发现,除了最后一方"菩提萨婆诃"印带有几分写意的影子,其他印作基本可归为工稳一路。53方印姿态各异,不显雷同,展示了陆康创作工稳印的厚实基础和在鸟虫篆放面的出色造型能力。鸟虫意象简洁,与线条相搭配,既不喧宾夺主,又一相对紧凑的色彩块面起到聚气的作用,让印章布局体现出层次的变化。"色不异空"线条基于汉玉印,"不"的字法则吸取九叠篆法,整体温润恬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朱文鸟虫印笔画端头变粗,显出隶书的意味。章法布置也极尽变化,"不增不减"、"是大明咒"、"即说咒曰"等采用阴阳文合一刻法,避免文字雷同带来的呆板现象。"舍利子"印中并无明显的鸟形或鱼形,但竖线上的红点起到点缀的作用,如同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度一切苦厄"印(图4)中间实而两侧虚,结构松弛有度,加上线条简洁干净,不拖泥带水,让人心生超越之感。

图4 度一切苦厄(附款)

陈巨来风格的元朱文印可谓工稳篆刻的典范,陆康得其师真传,但又不满足于此,创作了一批工稳中带几分写意、可称为"小写意"风格的作品。它们可以归为工稳一类,但似乎不那么老实,带着些许叛逆的色彩,这种叛逆的成分就成为艺术家性情的载体。第一个特征是元朱文印实字虚边。如"公生明偏生暗"文字精严细腻,但边框线条比文字线条细,若有若无,从而显著地把文字衬托到台前,让人们在欣赏时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在印文本身。第二个特征是结字匀正而不求线条圆滑,采用冲刀的披削法,留下冲切的痕迹。朱文印如"恢恢堂"、"姚壮行"、"与弘一同乡"、"王光卿",线条并非粗细均一,具备了金石和书法的双重韵味。白文印如"龟蛇寿"、"不可说"、"松月夜凉",整体端庄稳重,细节上则包含残边、并笔等手段,线条边沿呈现出微小的锯齿形状。陆康以线条质感的变化,为篆刻风格带来丰富的层次感,韵味更加浓厚。第三个特征是巧妙采用断笔,笔断而意随,带来欣赏中的延宕与回味。"墨海游龙"(图5)布局落落大方,线条顿挫斑驳,"墨"字左上部、"海"字右上部等都有故意断开的笔画,却不会造成缺损的感觉,风韵独具。朱文印"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中,"若"字上部、"罗"字中左部、"多"右上部等皆略有断开,这是追求线条抑扬顿挫时自然伴生的结果,无妨其完整,益增其趣味。

图5 墨海游龙

赏读陆康2014年的两本著作《上海人情》与《小康大同》,同样可以发现,他的篆刻作品选用极工稳与小写意风格,远离了浑朴印风。篆刻与散文、绘画相辅相成,带给读者以温雅香醇的欣赏体验。《上海人情》为陆康、马尚龙、何菲、胡建君四人散文合集,谈人说事,忆往记今,字里行间透出一座城市的细微脉动与气息。书中收入陆康篆刻4件,作为不同作者作品的分隔,皆涤尽火气,温润可喜。《小康大同》作为正式出版物并没有目录、前言、后记,空白页很多,反倒像一本装帧精美的记事本。陆大同的绘画用笔粗疏,拙趣飘漾,配以古文诗句更是雅意浓酽。陆康的67件篆刻内容选用吉语佳句,高洁的人格期许、圆融的处世态度、美好的生活理想蕴蓄其中,让读者感受到淡逸冲和之美。篆刻与绘画相映成趣,也构成独立的欣赏价值,体现出陆康对温雅艺术风格的追求。

 

四、阅尽沧桑融海派

以55岁为界,陆康在青壮年时期拜师陈巨来而以旷达印风示人,到中老年则回归到温雅,就像孙过庭所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也像青原禅师看山看水的三个阶段:"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陆康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是内在性格、人生阅历、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或轻或重,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篆刻面目。

陆康生活在书香门第,年轻时得到祖父陆澹安指授,而且有机会亲近诸多书法篆刻名宿,大大开阔了艺术视野,不会甘于固守工稳印。在新风初现的80年代初,陆康只身离开上海闯荡澳门 ,体现出他的非凡胆识。在他心目中,艺术有着至高的地位,高于金钱物质,堪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他在澳门为谋生而奔忙劳碌,历经磨炼,遍尝人间冷暖。唯其如此,书法篆刻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凡俗生活的超越。如果说金钱物质是陆康为谋生而不得已追求的目标,艺术上的新面目、新风格则是他的精神理想,在更大程度上激励着他的创变。

这种对艺术的矢志追求外化到作品风格上,便显出一种求新求变、不安分的况味。就书法而言,陆康底子稳固而敢于标新立异。他临楷书《皇甫诞碑》、《藏龙寺碑》、行书《兰亭集序》等颇得神韵,飞扬的隶书可谓俊朗超逸,不仅如此,他还能够"从传统书法形态中的精神贵族转换为现代书法实验中的先锋" ,在现代书法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篆刻之"变"同样是他不安分心性的体现,拓展元朱文印的内涵、开辟写意印新面目,成为陆康从艺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陆康尽管保留着澳门美术出版社社长、澳门印社社长等社会职务,活动重心则转往上海。如果说在澳门经商、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客居在外的漂泊感,回到上海则意味着回到了熟悉而适宜的家,生活环境的变迁成为艺术风格转换的催化剂。陆康印风由旷达转向温雅,与他从澳门回上海的时间大致相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2003年出版的《陆康艺术人生》不收任何元朱文、满白文,而2004年出版的《上海心情》却以这两类印章唱主角,两本作品集中篆刻风格的改变正是陆康审美眼光改变的外化。

"海派"的说法由来已久。致力于研究海派书画艺术的王琪森认为,清末民初确立了"海派"的艺术概念,海派书画和海派京剧是整个"海派"系统的源头,逐渐扩展到海派文学、海派戏剧、海派电影、海派商业等方面 。不难发现,"海派"有时指学术或艺术意义上的风格流派,更多则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只要与上海有关都可以包罗进来,成为"海纳百川"的代名词。

作为城市性格与生活方式,"海派"包含某些特征,马尚龙将其概括为"有酒量,有妙言,有交情,有风度,有格调,有阔绰",并称"陆康称得上是海派" 。陆康的散文集《上海心情》是对"海派"的体悟与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他礼让、包容、大度、幽默,成为"海派"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有过澳门、欧洲的阅历,陆康的为人处世、艺术活动与上海文化的内核更加贴近,有人"把他和陈逸飞、石虎的居停视为使上海成为21世纪文化都会的重要动力" 。八九十年代在上海、杭州等地出版印谱时,陆康的身份像是旁观者;但回到上海以后,他变为在场者,温雅印风更加贴合这座城市的脉搏。

就书法和绘画而言,经济形态构成了海派书画崛起的社会基础 ,篆刻风格的流变同样受到市场选择的重要影响。如果把"海派篆刻"当成众多流派风格的集合,那么可以说,陆康新世纪以来所崇尚推广的温雅印风即为其中的一种风格,与温文尔雅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受到市民收藏家的青睐。

在朵云轩当代名家篆刻专场拍卖中,陆康保留着出色的记录。从2012年春拍到2014年秋拍,共有12位篆刻家连续参加6次朵云轩拍卖,陆康为其中之一 。他共有15方印章参加拍卖,包括7方典型的元朱文、2方润秀的满白文,其它几方为大篆字体的细朱文或白文。这些作品皆可归为工稳印之列,无一写意印,而且全部成交。艺术市场结合收藏者口味推出陆康篆刻作品,对工稳印风加以推崇,由此构成推动陆康坚持温雅风格的强大力量。

 

结语

本文以公开出版物中的陆康篆刻为基础,探寻陆康篆刻风格特点及转变轨迹,并分析原因。陆康篆刻创作有工稳印的功底,很长时间里倾向于写意印风,从澳门回上海后,风格趋向温雅。他不同风格的篆刻风格各有成就。写意印善于字内留空、隶书入印、用刀果敢,工稳印的实字虚边、巧用断笔等形成小写意风格,形式构成取得一定的突破。特别是他以整本印谱形式的吉语印、鸟虫篆印开拓了篆刻的传播方式,构成海派篆刻之一格,为当代篆刻作出贡献。

在陆康心目中,篆刻是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可或缺。他说:"我喜欢它(书刻艺术),它的确在我的生命岁月中给我带来许多快乐,许多平静,许多趣味,丰富了我的人生内容。" 陆康早年的印风选择源于他转益多师的交游环境、不甘人后的艺术性格,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多地受到上海文化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促动,特别是得到艺术市场的激发,实现了由厉而温的回归。这种探析力求立体地认识陆康篆刻,也为艺术家个体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提供一个样本。

陆康的创作幅面广阔,在书法、篆刻、散文等领域各有成就。本文主要关注他的篆刻,对篆刻与书法、篆刻与文学的互动所涉不多,这或多或少制约了对他篆刻的深入开掘。此外,陆康篆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以他当今未及古稀的年龄,艺术上仍处于青壮年时期,未来还有变法的无尽可能。这里只是阶段性的观察分析,他未来的篆刻创作值得人们继续期待。

 

 

作者简介

董少校,生于1979年,山东高密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系、中文系,获工学士双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记者,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会员。已发表新闻作品逾2000篇,书法篆刻学术论文10多篇、艺术评论20多篇,出版《陆康消息》(编著)、《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副主编)。关注当代篆刻及书法进展状况,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载《陆康消息》,董少校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11月。原题“旷达温雅”。又载《印缘》2016年第1期、2017年第3期。此文经删减,曾用于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陆康》宣传片文稿,2019年3月15日播出。链接:“篆刻观察”微信号董少校文章“中视文旅”微信号



《印缘》2016年第1期


《印缘》2017年第3期

 

醇雅古穆见真情

--陆康自刻自用印述要

董少校

 

在以往出版的陆康印谱中,自刻自用的名号斋馆印并不引人注目。《陆康印选》(1993年)中收录12方,占全书比例5.4%;《陆康印集》(2005年)则更少,总共288方印中只有4方是他的名号印。大量自用印长期藏在书斋秘不示人,这或许与印主沉潜低调的性格有关。此次幸得机缘,集中呈现陆康56方自用印,大多为首次面世,当有助于从新的视角认识陆康篆刻。

对于集书法家和篆刻家于一身的陆康来说,自刻自用印是他创作风格与审美趣味的双重载体。这批自用印中,有42方可通过边款辨识创作时间,涉及27个年份,跨越1968年到2014年的47年;如果以整十年分段,则涵盖陆康学印以来的全部五个年代,具有显著标本意义。从内容分类看,这批作品包括名号印29方,斋馆印8方,闲章19方。相同印文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陆康"17方,其次为"持衡"8方。此外还有2方同文印章"陆康之印"、"可居"、"舍得"等。56方印经过了陆康筛选认可,不为满足他人需求,而是纯粹出于个人喜好,可谓其审美倾向的直观反映。

这批自用印以汉印风格为主,兼及古玺与明清流派印式样,整体显示出醇雅古穆、厚朴凝重的格调。"洞庭山人"宗法汉满白文,虽为陆康早期之作,已显成熟气象。"上海可居"用刀老辣,并笔大胆,气格浑朴。"陆康"(款"己丑九月")拟汉玉印,结体端庄稳重,印面斑驳苍茫,金石气浓郁。"陆康"(款"庚申陆康")拟秦半通印,朴茂古拙。"吴郡"取法先秦小玺,灵巧而古拙。"持衡书斋"为鸟虫印,绵密精巧。"大雅"以大篆入印,清爽利落,闲逸可喜。"有书画缘,同金石寿"四面逼边,清遒劲健,显出明代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韵味。

有两类印在这批自用印中未出现,饶有意趣。一是文边粗细一致、极工稳的元朱文印,即陆康恩师陈巨来的专长。陆康的元朱文印刻得细密精到,在其他印谱中常见,也很受市场欢迎,但陆康相信"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有意在自用印中避开"陈家面目"。当然里面也有部分元朱文印,但与典型的陈巨来风格拉开一定距离。如"十年辛苦不寻常"大量破边,内实外虚;"平心"、"可居"印文细瘦而边框厚重,且文字线条因用刀爽利而自然断开,别显奇趣。

另一类缺失为隶书文字印。隶书是陆康卓有成就的书体,舒展秀雅,善用侧锋,起笔收笔尤富于变化。他以隶书入印,创作过"生怕多情累美人"、"看花如雾"、"受想行识"等佳作。然而陆康自用印中并无此类,固然有隶书印与隶体书法不易搭配的原因,另外也可解为:陆康在篆刻创作上敢于大胆探索,开辟新径;而在书法用印方面,他抱朴守拙,更加认同典雅中正的传统风格。

就印文内容而言,19方自用闲章透出陆康的性情偏好和处世智慧。"长乐"、"康乐"、"闲雅"、"大雅"、"福至心灵"为传统吉语印,寓意美好,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祈愿。"平心"、"和气"、"心闲"、"无为"、"舍得"、"但求无愧我心"讲为人处世之道,淡看世间纷争,与人为善,保持内心清静。"好学有福"、"学然后知不足"、"敏于行"、"十年辛苦不寻常"谈治学立业,鞭策自己精勤不倦,勇猛精进。"室虽陋,但有文房四宝"、"有书画缘,同金石寿"、"夜长刻印忘迟睡"则显示出一种文人书斋情趣,安守一隅,同笔墨书画金石为伴,自得其乐。浓郁的个人性情从自用闲章中散出,欣赏中既可以得到形式美的感染,也能在印文中看到陆康儒雅多智、洒脱通达的形象。

陆康自用印边款以穷款、短款居多,最长者仅46字。其内容除了基本的署名记时功能,还常有更为丰富的志事说理含义。"陆康之印"记录了一段艰难的人生历程:"辛酉冬,移居澳门,生活困顿,唯以刻石自勉自励,自强不息。"困顿中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力量。两方"陆康"分别纪念到澳门三周年、澳门印社成立三周年,起到勒石留念的作用。尤为宝贵的是,边款中包含着陆康的篆刻思想,只言片语中折射出他的创作追求。如"陆康"款说"仍乏古意,奈何奈何",可知他治印崇尚古雅、古朴。"持衡"款说"倘以用笔之法施之刀法,则治印镌章之三昧得于心也",则道出了奏刀的技法要领。

自刻自用印固然有显示印主审美取向的一面,也有率性为之、散淡随意的一面。"陆康"(款"甲戌夏暑")右下部线条偏瘦,似为半成品,不拘一格。这批自用印边款均以阴文在单面印石上完成,没有阳文边款,也没有四面边款,显示并未刻意经营。部分作品当时未刻款,隔年再补加,或偶有误记,读者可适当留意。

 

(链接:“篆刻观察”微信号

 

陆康自用印释文与边款

 

编号

印文

边款

1

洞庭山人

戊申(1968年)岁末,小康学镌。

2

陆康

陆小康刻于辛亥(1971年)冬日。

3

持衡

壬子(1972年)三月,小康刻石。

4

有书画缘,同金石寿

有书画缘,同金石寿。乙卯(1975年)夏六月,陆康作。

5

吴郡

陆康刻于乙卯(1975年),此款甲午(2014年)补加。

6

持衡

丙辰(1976年)凉月,陆康刻石。

7

陆康

庚申(1980年),陆康。

8

陆康之印

庚申(1980年)秋,陆康。

9

陆康

辛酉(1981年)中秋前三日,陆康作。

10

陆康之印

辛酉(1981年)冬,移居澳门,生活困顿,唯以刻石自勉自励,自强不息。

11

陆康

陆康,癸亥(1983年)八月。

12

陆康

癸亥(1983年)陆康于濠江新马路租屋五楼。

13

陆康

甲子(1984年)三月,刻于澳门,时移居已三载矣。

14

持衡

用刀当如用笔,故以铁笔名之。倘以用笔之法施之刀法,则治印镌章之三昧得于心也。丙寅(1986年)立冬前三日,陆康于濠江。

15

陆康

庚午(1990年)自刻。陆康。

16

陆康

甲戌(1994年)夏暑,斋中自娱。陆康。

17

持衡

乙亥(1995年)夏日,长风扇暑。陆康。

18

持衡室

陆康刻于乙亥(1995年)秋月,上海持衡室南窗。

19

陆康

丙子(1996年)冬,陆康作。

20

写字楼

丁丑(1997年)处暑,陆康镌石。

21

持衡

余浪游印田,忽忽已年知命,自视所作,少有合意者,一声长叹。戊寅(1998年),陆康。

22

心闲

庚辰(2000年)初春,陆康遣闲。

23

陆康

庚辰(2000年)谷雨,陆康。

24

夜长刻印忘迟睡

陆康作于上海,庚辰(2000年)冬。

25

陆康

乙酉(2005年)冬,陆康。

26

陆康

 

丙戌(2006年)三月,澳门印社创立已三年矣,自刻名印以记。陆康。

27

十年辛苦不寻常

丁亥(2007年)二月,陆康刻石。

28

陆康

丁亥(2007年),陆康。

29

陆康

陆康刻石卅余年,鲜为自己奏刀,皆因自视拙劣。今斋中无俚捡此粗石,故成之,仍乏古意,奈何,奈何。戊子(2008年)四月。

30

持衡

陆康刻鸟虫篆,时戊子(2008年)小寒。

31

持衡

此青田石下刀爽利,石质脆硬适中,工写朱白皆宜,故印家喜欢。令商贾高价若此,呜呼!戊子(2008年)陆康并记。

32

持衡

己丑(2009年)初春,调风温暖。陆康。

33

陆康

己丑(2009年)九月,黄花三径,采菊良辰,陆康刻于持衡精舍。

34

康乐

庚寅(2010年)元月,陆康刻。

35

陆康

庚寅(2010年)六月,陆康自用。

36

平心

平心。壬辰(2012年)五月。

37

可居

癸巳(2013年)八月,陆康急就。

38

平常室

甲午(2014年)四月,陆康自刻。

39

平常室

陆康刻石。甲午(2014年)四月。

40

大雅

大雅,甲午(2014年)八月,陆康。

41

可居

陆康作,时甲午(2014年)

42

长乐

长乐。陆康刻,甲午(2014年)。

43

陆康

陆康刻于上海。

44

持衡书斋

陆康自刻。

45

上海可居

上海可居。陆康自刻。

46

舍得

陆康。

47

舍得

语出《易经》,义喻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陆康刻于上海。

48

和气

陆康消遣。

49

无为

无为。陆康。

50

闲雅

闲雅。陆康。

51

敏于行

陆康刻于上海。

52

福至心灵

花开香溢,福至心灵。陆康刻。

53

好学有福

好学有福。陆康。

54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篇中语。陆康。

55

但求无愧我心

陆康。

56

室虽陋,但有文房四宝

室虽陋,但有文房四宝。陆康。

 

 

陆康艺术年表

董少校 整理

 

1948年 戊子 1岁

5月,出生于上海市溧阳路1219号。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杨湾镇。父亲陆祖康,母亲周亮(周蔚琦)。
原名陆小康,字持衡,书斋名持衡室、持衡精舍、汔可居、平常室、可居等。

 

1953年 癸巳 6岁

幼承庭训,得祖父陆澹安指授,学古文辞。

是年,开始拿毛笔写书法,初学柳公权《玄秘塔碑》。

 

(更新至2015年10月13日,共40900字。下略)

 

《陆康消息》后记

董少校

 

初识陆康先生,是在寄云阁印社的雅聚宴会上。他周身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满座宾客感到轻松愉悦。服务员对自带酒水略有微词,陆康提出额外付费,巧妙化解了僵局。酒店经理为他的雍容气度所折服,最后免除开瓶费。陆康说:"出来聚会是为了开心,小的事情何必去计较。"

席间陆康还谈及另一件事。同楼的两户人家因某项公共费用而吵闹,互不相让,他听到后出来劝解:"大家都是邻居,有话好商量,有这争吵的时间,足可以把钱挣回来了。这笔钱我来出,各位意下如何?"两家人自觉理亏,分别退让一步,很快就谈妥了费用分担方案。

那天是2013年12月14日,在城隍庙附近的丰收日大酒店,陆康的谦和大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每句话都从心底流出,并非刻意经营,唯其如此,越发显现出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他自然而然地成为酒桌的话题中心,但他懂得照顾其他人的感受,适时给予回应和赞美,让每个人都获得参与感和收获感。

出于对篆刻的兴趣,2014年我着手进行上海当代篆刻家个案研究,力图从小处切入,把握不同印家的作品特征和艺术贡献。这是小火慢炖的活计,选择自己认可的艺术家,广泛收集资料,基于作品细读撰写评论,同时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做一份艺术年表。我最早写篆刻启蒙师徐庆华,而后是张用博;慢慢进入写作状态,又评析陈茗屋和孙慰祖。这样的文章不太容易发表,也无所谓。我想,等写完八位或十位印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积攒起来出一本书。

因为在聚会上结下的缘分,我开始更多关注陆康的篆刻。当今上海印坛有"海上三大家"和"海归四大家"的说法,陆康即名列"海归四大家"。他的篆刻在朵云轩历次拍卖中也很受欢迎。我悄悄想:他的印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需要做一番探究。这样,陆康成了我个案研究的第五个对象。

桐乡石门湾坐落着丰子恺故居"缘缘堂",院内塑像底部刻着一句话:"人生短,艺术长。"艺术和人生实在难解难分,这在陆康身上也有显著的体现。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篆刻作品集展开解读,可以看出陆康在工稳与豪放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游移,而原因可以从他所处的城市文化环境、他与不同艺术家的交游中去寻找。印评写出来,卑之无甚高论,只是可以自圆其说,聊备一格。

我把文章和年表寄给陆康,而后前去拜访求教。陆康认为对他印风转变的分析有些道理,并提供若干资料供我拍摄,用于充实艺术年表。我得以在面对面的晤谈中认识篆刻之外的陆康。参展、出书、题跋、发表文章,每项活动都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求索留下的足迹;他出过40多本书,十数次作为艺术使者到欧洲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在那里写的书法超过10万张。从孤身一人离开上海去澳门打拼,到成为赢得沪澳两地艺术界认可的艺术家,陆康无疑是成功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他除了具备对于艺术的悟性和天分,还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辛劳。

每次去位于虹桥的陆康工作室拜访,我总会感受到他的谦和、随意、洒脱。他活得像一首诗。在约定时间到达小区时,抬头看到陆康已在楼门口等候,由衷涌起感佩之情。我由此想到那句"人生短,艺术长",当每一天都过得通透敞亮时,人生成为艺术品,短暂的人生便获得了恒久的意义。很多人喜欢收藏陆康的作品,我想一面因为艺术价值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作品上附着了陆康的人格魅力。

陆康的艺术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工则极工,放则极放--篆刻如此,书法亦如此。人们习惯了陆康隽秀清雅的隶书,殊不知他的行书会雄健豪迈,甚至他上世纪末就在现代书法领域作过深入探索。在为人谦诚和蔼的背后,陆康在艺术上非常不安分,这种激荡的创造力使他的篆刻和书法映射出多彩的光辉。

撰写艺术年表的过程比我想象要来得长,这是因为,陆康参与的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格外丰富,短时间之内难以收集完整。当然,这本是难以穷尽的任务,只能择取大要,尽力而为。面对四万字的从艺资料,我又悄悄想:陆康是谁?他是一本广博厚重的大书,相对于他的艺术和人生而言,艺术年表只是这本书的粗疏框架。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感激这个编制的过程,我得以走近陆康,感受到一种为人的儒雅做派和潇洒风度,或许正是民国文人的遗韵。承陆康先生不弃,年表在他主持的《印缘》2015年第2期全文发表。

年表的八百多条记录勾画出陆康的艺术行踪掠影,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着悠远的人生况味,撰写之时我感同身受。如1987年5月1日,《澳门日报》刊登陆康书法篆刻展览揭幕的消息,配发他现场挥毫的照片,还登载一篇特稿。那时陆康正好四十岁,在澳门辛苦打拼七八年,已初步站稳脚跟,盛大的个人作品展表明他融入了澳门主流文化界。在受访时陆康说:"假若不虑温饱,真希望日后能当个艺术家。"这里透露出他在经济上未必宽裕的境况,更显示着他未来将投身艺术的理想和信心。西谚说"人生从四十岁开始"(Life begins at forty),设身处地似乎可以想见陆康当时的踌躇满志。若干年后他实现了当初的愿望,成为卓有成就而受人崇敬的艺术家。当我在键盘上敲出他那句话时,不由涌起为人当自强的感慨,以及见证他美梦成真的喜悦。

幸得陆康先生慨允,我从篆刻评析和艺术年表出发,为他编一本书。书中打算放入他的篆刻作品,怎么选择呢?想过用历年篆刻代表作,也想过用近作,似乎都不妥,最后想到用陆康的自刻自用印。这些既是陆康的篆刻作品,也体现出他的审美情趣;它们大多未发表过,集中起来可以成为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这是一本单薄的小书,取名《陆康消息》,希望读者带着轻松的心情拿起来阅读,对陆康的篆刻和从艺历程增加几分了解。陆康先生婉谢了我请他写序的提议,只希望用作品说话,艺术上的优劣得失任人评判。他的达观态度令我钦佩。随书发行陆康先生的生肖印册和艺术活动光碟,读者可以多角度走近他的艺术人生,在我则感受到前辈对后生的信任与厚爱。

这也是我独立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在写作和筹划出书过程中,我得到陆康先生诸多协助指导,收获远远超越篆刻艺术本身,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王刚社长接纳拙稿并精心策划,感谢金嵘编辑为美化书稿付出辛劳,感谢导师张永胜教授、启蒙师徐庆华副教授支持鼓励,感谢胡建君老师通读审阅,感谢沈嘉禄先生、管继平先生提出宝贵意见。
篆刻评析只是一家之言,艺术年表或有舛误,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9月30日

董少校于海上素槐山房
 

(此文曾载“篆刻观察”微信号。又刊登于2015年12月20日《新民晚报》,有删节,电子版链接。转载:人民网


2015年12月20日《新民晚报》

 

(若斋整理)

 

© 篆刻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52994号-2